清代的顾禄著有《清嘉录》,专门记载三吴风土民俗,其中卷四记四月事,有云:
十四日为吕仙诞。俗称「神仙生日」。食米粉五色糕,名「神仙糕」。帽铺制垂须钹帽以售,名「神仙帽」。医士或招乐部伶人集厅事,击牲以酬,或酌水献花,以庆仙诞。
仙诞日,官为致祭于福济观。观中修崇醮会,香客骈集。相传仙人化为褴褛乞丐,混迹观中而居,人之有奇疾者,至日烧香,往往获疗,谓仙人怜其诚而救度也。谓之“轧神仙”。
苏州人爱热闹,又崇神礼佛,寺祠庙观所在多有,自然也就爱轧庙会。隆庆《长洲县志》卷一《风俗》记载:“四月八日,名浴佛,治斋供;十四日,名神仙诞辰,设脯枣以祈仙。”崇祯《吴县志》亦载:“二月十九日,以观音诞支硎山进香。”清人姚燮《复庄诗问》卷十三:“吴俗正月十二日,祭刘猛将军,曰面猛将。”才正月到四月,已经如许之多了。
轧神仙最早在福济观,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,文革时期彻底拆除,上面兴建了民居。现在还剩下一个小小的神仙庙,明代宋懋澄《九钥别集》载:
吴人于福济观后建吕仙祠,俗呼神仙庙。
所以神仙庙当时只是福济观的附属建筑,现在也只有前后两进,山门有王灵官镇守,进去便是大殿,供奉吕纯阳,两侧分列八仙彩像。后面三间小阁,东阁祀天官,西阁祀太乙真人,中间是办公室。
《清嘉录》有载:
观中旧有迎仙阁。是日,众仙聚饮阁中。后建玉皇阁,吕仙恐朝参,遂不复至。蔡云《吴歈》云:「洞庭飞尽到姑苏,笑逐游人倚酒垆。今日玉皇高阁下,犹闻醉后朗吟无?」
神仙虽然得道,可也怕休闲娱乐的时候撞见上级,连常组的酒局都散了,一笑。又可见福济观当时规模不小,非今日神仙庙可比。
陶小婧在大殿里找道士求了个平安符,他们闲聊的功夫,我在院子里等候,偶然看到一个水产市场里的蓝色水箱,插着氧气泵。探头一看,里面各色小鱼龟鳖在汹涌的气泡中随波翻滚,不少已经翻了白肚皮。再转头,见旁边柱子上贴着一张打印纸,打着加粗黑体「放生池」字样,不觉哑然失笑。
庙内墙壁上有重修神仙庙碑记,海陵秦鸿撰文,吴门白榆书丹。秦鸿,字子云,即当代词坛巨子,网名「军持」者也。
不过今日的轧神仙已经没什么逛头,市集上卖的都是些果汁奶茶、烤肠烤串、炸臭豆腐之类的小吃,此外就是假古董、中草药、鞋袜衣裳,还有如今只有年长一辈才会买的棕编扫帚、竹编盆篮之类的家用物品。在网络购物发达的当代,庙会市集都失去了生存的土壤,这些价格低廉又缺乏特色的工业制品,自然难以吸引年轻人参与,虽然逛市集的人不少,但绝大多数是老年人。
从南浩街走到金门路,苏州演艺中心广场上开着花市。花市也是轧神仙的传统项目,仍引《清嘉录》卷四:
游人集福济观,争买龙爪葱,归种,则易滋长。卖者皆虎阜花农。前后数日,又必竞担小盎草木本鲜花,入观求售,号为「神仙花」。
苏州人爱养花莳草,任他穷街陋巷,家门口窗台上也是要摆上几盆的。龙爪葱我毫无概念,搜索了一下,又叫黄葱、天葱、楼葱、养角葱,异名繁多。也可食用,烹制方式类似洋葱,味道较浓烈,看照片与普通的葱差别不大。
逛街时还没来得及查阅资料,所以完全没注意到龙爪葱。
这个季节自然是月季最好,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一种小小的盆景,高不过半尺,虬结如松柏,苍翠亦如之,开白色小花,缀若星星点点。问摊主,说是叫六月雪,便宜的二十一盆,品相好的贵一些,也不过三十五。只是我背着相机,提上这么一盆,恐怕不好逛街拍照,只能下次再说了。
从花市出来,路口交警逮着好几个人,大多是因为违法载人。此时有两小伙子骑着电动车过来,见一堆人聚着,以为有什么热闹,遂停车观望。逮住的群众都喊他:「别停车,赶紧跑!」小伙子神经比较迟钝,表情茫然,等反应过来想拧油门,已经被交警立在车前罩住了,众人都哈哈大笑。回家又讲给岳父岳母听,岳父岳母也大笑。
我们从阊胥路步行回南浩街口。其实我们也违法载人,一笑,为此还惴惴了许久,还好一路通畅,并没有交警阻拦。
阊胥路绿树浓荫,俨然入夏的光景。路边的太平坊建有清真寺,蒂凡尼蓝色配金色,从树荫中望见寺尖的圆顶,相当好看。
中途又去石路步行街逛了一圈,上城门大概是新修的商场,现在的商场装修水平都大大提升了,走国风路线。
逛完就回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