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去厦门,从厦门站搭车去曾厝垵,途经植物园。绕行于山谷之间,山光树色,绿意葱茏,从没在城市中心见过这样的去处,一路叹赏不已。
老婆曾经在厦门生活过半年,对鼓浪屿就如初恋一般,念念不忘。这次在厦门呆了六天,三度上岛,挺好的,但不如她向我形容过的那般美好。三丘田码头附近游客攒集,熙熙攘攘,如入闹市。倒是往里去一些横街小巷,游人稀少,日光慵懒,树影摇曳,携手漫行,异常舒服。
鼓浪屿岛上的几个景点,海天堂构由好几栋楼组成,布局方正有余,未见巧思,大概只有外面门楼的最好。进去之后,南音表演低回摇曳,仪态雍容。可惜台下的游客来此只是为了乘凉歇息,一半玩手机,一半哄小孩,纷乱嘈杂,兴致也没了。
海天堂构侧面一栋被辟为虫洞书店,格调倒是很不错,是个停下来歇息的好地方。鼓浪屿文青那么多,但真正有格调的店却不好找,此处值得推荐。
所谓的万国建筑博览馆也大可不必去,空荡荡的大宅里没几件家具,白墙上的玻璃相框里嵌着一些照片,差不多都在老婆买在家里的书上看过,观之索然,反倒是愈发衬出一股寥落荒芜的气味来。
鼓浪屿上老建筑比比皆是,但大多辟为店铺,要不也有人住了,要不就是铁将军把门,高墙深院,无由入内。
入夜之后,在鹭江道上远观鼓浪屿,八卦楼灯火独明,圆顶巍然,宛如鹤立鸡群。但翌日寻了地方进去,庭院空旷,二楼深锁,一楼的风琴博物馆也就能逛半个小时,中厅的超大风琴周围挤满了等着拍照的人,候着老婆拍了几张,默然趋出。
随手查了一下八卦楼的历史,主人建楼时发大心愿,要盖过岛上的洋人馆邸,为华人扬眉吐气,可惜预算超支,楼未成而家已破。主人避债远遁,终身未归,一生负气成今日,亦可哀也。
不太喜欢海天堂构与八卦楼的一点,大概是与之匹配的奢华精致早已被时代淘洗掉了,一切荡然无存,徒余空壳。所以印象最深的厦门老建筑反而是一处极隐蔽的所在,叫做兰琴古厝,曲巷深处,叩开大门,古井照壁,门,堂,天井院子,桌几床椅,匾额书画,都仿佛能窥见主人昔日的生活。
不过找到这里也是误打误撞,大概福建人都爱喝茶,所以喝咖啡的地方好像就不太好找。在中山路附近找咖啡馆,先去了天一楼,那边有个兰厝咖啡评分颇高,结果运气不太好,门口挂着牌子,说是停业休息了。这才转去兰琴古厝,其实也是暂停营业的状态,要了瓶水参观了一遍,倒是觉得赚大发了。中山路出来,鹭江道上倒是有个烘焙店能喝咖啡,然而味道很糟。
天一楼的格局明显是富豪所居,然而年久失修,破落不堪。楼上的阳台都被封作房间,原貌无存,外面还稀稀拉拉晒了几件衣裳。进入一楼大堂,荒芜杂乱,一股凉飕飕的阴气猛然袭来,令人不胜沧桑之感。
中山路步行街令人大失所望,整修得太新太过,和各地仿建的那种欧陆风情街都没什么区别了,可惜。
曾厝垵感觉就是个低配版的鼓浪屿,运营套路差不多,但又少了鼓浪屿那种繁华落幕后的沧桑,一些小情小调罢了,有时间逛逛就好。
厦门小食店外观都平平无奇,没有当地人指点,往往过其门而不入。一位出租车师傅推荐了八市附近的劳松扁食,少汤多酱,味咸而重;我倒是更喜欢吴再添的扁食,多汤,清淡有余鲜。
然以沙茶面论之,四里和吴再添都以沙茶面闻名,但我觉得还是黄则和的更鲜美。可能也是价格有差,黄则和一碗三十元,配料丰盛,四里十五元,吴再添八元,自然更受市民青睐。
黄则和在中山路上,初去是傍晚,游客攒集,排下来的长队都转弯了,吓得我拉着老婆掉头就走。第二次中午去,人才稍微少了一点,味道确实赞,但环境就很一般,天花板低欲触额,两根方柱把空间分割得愈加逼仄。
吴再添亦寻常小食店,然格局方正,窗明几净,时当黄昏,窗外绿荫摇曳,桌上日影明灭,食之倍觉其鲜。
厦门街边常能看到一些小小的庙观,供奉佛道皆有之,供奉本地神明亦有之。鼓浪屿的种德宫就颇有名气,宫中供奉保生大帝,考之,保生大帝讳曰吴夲,乃北宋同安人,即厦门本地人氏。
吴再添附近的白鹭洲大道旁,有个圆海宫,宫内奉妈祖及武府王爷,武府王爷又号开漳圣王,唐漳州刺史陈元光是也。
从厦禾路步行返回文屏路寓处,又有一条路叫将军祠路,不知所祀何人。Google 查之,曰威略将军吴英,大概也是本地的英灵之类。
如果以传统儒家的标准,这些恐怕都免不了淫祀之讥,不过到了现在,和其他地区比起来,倒让人不得不佩服闽南的文化传承了。
昨晚整理照片,发现还是拍得太少。很多印象深刻的场景,当时却忘了拍照,反而是一些闲极无聊的时候,容易关注周围的动静。